排列三民间高手技巧

新闻动态
结合腰围对BMI进行分层,可提高对绝经后女性过早死亡风险的预测能力
发布日期:2025-08-07 11:41    点击次数:123

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,将腰围与体重指数(body mass index,BMI)结合使用,在预测哪些绝经后女性过早死亡风险更高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。

该研究的作者表示,尽管肥胖仍是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威胁,但由于BMI在准确测量体脂过多方面存在局限性,肥胖的预防和治疗变得困难重重。

西雅图弗雷德·哈钦森癌症中心(Fred Hutchinson Cancer Center)研究员Aaron K. Aragaki及其同事写道:“腰围是一种简单、经济的评估内脏脂肪的方法,且与通过影像学评估的内脏脂肪高度相关。”

Aragaki及其同事指出,问题在于临床环境中通常不测量腰围。此外,他们写道:“如果能提供基于BMI的特定腰围阈值,腰围在评估肥胖风险分级方面将尤其有价值。”

研究人员表示,目前推荐的腰围阈值与BMI并不匹配,因为大多数被诊断为肥胖的成年人已经超过了这些阈值。目前公认的女性超重腰围阈值为88cm及以上,男性超重腰围阈值为102cm及以上。

为更准确地划分风险等级,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(International Atherosclerosis Society,IAS)和国际心血管代谢风险主席工作组(International Chair on Cardiometabolic Risk,ICCR)内脏肥胖工作组最近提出了新的基于BMI的腰围阈值建议。

他们建议,女性相应BMI类别相对应的腰围阈值分别为:正常体重(BMI,18.5至<25kg/m2)为80cm及以上,超重(BMI,25至<30kg/m2)为90cm及以上,肥胖1级(BMI,30至<35kg/m2)为105cm及以上,肥胖2级(BMI,35至<40kg/m2)为115cm及以上,肥胖3级(BMI≥40kg/m2)为115cm及以上。

对于男性,他们提出相应BMI类别相对应的腰围测量值分别为:正常体重90cm及以上,超重100cm及以上,肥胖1级110cm及以上,肥胖2级125cm及以上,肥胖3级125cm及以上。

2020年,IAS和ICCR发布的一份共识声明指出,与使用BMI类别相比,需要前瞻性数据来进一步根据腰围阈值对BMI类别进行分层,以提高死亡风险预测能力。

为此,Aragaki及其同事研究了来自“妇女健康倡议”(Women’s Health Initiative,WHI)的全因死亡率数据。WHI是一项针对一般健康绝经后女性(50~79岁)的大型、全国性、多中心、基于人群的研究,于1993—1998年招募受试者,随访至2021年。

来自WHI的139213名女性的数据被分为三组:开发队列(N=67774)和两个验证队列,一个根据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划分,另一个根据地域和种族多样性划分。

验证队列1(N=48335)中,先前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患病率是开发队列组的一半,但超重或肥胖率更高(72.6% vs 59.1%)。验证队列2(N=23104)中,自报黑种人女性数量几乎是开发队列组的2倍(12.7% vs 6.4%),自报西班牙裔的女性数量几乎是开发队列组的3倍(9.1% vs 3.1%)。

Aragaki及其同事分析了各数据集和国家死亡指数(national death index)中的年度全因死亡率。他们发现,在开发队列中,10年和20年随访时的死亡人数分别为5808人和22124人;验证队列1中这一数字分别为3418人和14252人;验证队列2中这一数字分别为2123人和7668人。

根据目前公认的基于BMI的特定腰围阈值,验证队列1中腰围过大的患病率(21.9%)高于验证队列2(18.2%)。几乎所有肥胖2级或肥胖3级的女性腰围都达到或超过88cm,而正常体重女性的腰围则大多未超过这一阈值。

在各中心,同一BMI类别中,腰围正常女性和腰围过大女性之间的躯干脂肪百分比差异显著,范围为0.5~1.0 SDs。

Aragaki及其同事发现,在各5岁年龄组中,有既往疾病史的女性在10年和20年时的死亡基线风险最高,无既往疾病或既存疾病的女性死亡基线风险最低。

在死亡率模型中,所有估计的风险比均表明,与基线风险相比,死亡风险更高。当将BMI>30kg/m2的类别加入该模型时,与正常体重BMI类别相比,这些类别与更高的死亡风险呈剂量依赖性正相关。

按腰围阈值对BMI类别进行分层后,腰围过大的BMI类别的风险比始终高于腰围正常的同类别。正常体重或超重且腰围过大女性的死亡风险与肥胖1级且腰围正常的女性相似。

肥胖1级且腰围过大女性的死亡风险与肥胖3级且腰围正常的女性相似。

按腰围阈值对BMI类别进行分层后,验证队列1在10年时的死亡鉴别能力优于仅使用BMI,C统计量从60.7%(95%CI,59.5%~61.9%)提高到61.3%(95%CI,60.2%~62.5%),提高了0.7%(95%CI,0.3%~1.0%)。Aragaki及其同事表示,C统计量用于衡量在10年和20年时观察到的结果数量与预测风险之间的一致性。

然而,验证队列2的鉴别能力并未显著提高,C统计量差异为0.3%(95%CI,0.2%~0.7%)。

“结合BMI和腰围评估有助于实现更个性化的决策,”Aragaki及其同事写道,“任何BMI类别中腰围过大的患者,其心脏代谢风险和死亡风险均较高,与BMI相似但腰围较小的患者相比,他们可能更需要积极干预措施以改善健康状况。相反,腰围正常的患者可能需要的治疗强度较低。”

一位临床肥胖专家称,该研究结果支持了其他数据,即应补充使用第二项指标以更全面地评估心脏代谢健康。

“BMI作为肥胖诊断标准存在缺陷,因为它反映的是总身体质量,但无法区分脂肪和瘦体重,也无法确定脂肪分布位置。”亚特兰大埃默里医学院肥胖医学助理教授、临床医生Reema Hamid Dbouk说,“腰围是内脏脂肪的替代指标,内脏脂肪代谢更活跃,与心脏代谢风险和死亡风险相关。”

Dbouk称:“腰围测量成本低、速度快,且几乎无需培训即可进行。论文指出,患者感到尴尬或不适的情况较少,尤其是在老年人中。将腰围测量纳入电子病历和生命体征监测流程可使其使用常态化。与BMI相比,腰围大小可能更易于患者直观地理解。长期跟踪腰围变化可能更具激励性,尤其是当肌肉增加掩盖了体重秤上的脂肪减少时。”

Dbouk表示:“基于腰围的阈值可能无法完全考虑种族/民族或体型差异导致的脂肪分布差异。例如,亚洲人在腰围较低时可能面临更高的代谢风险。这些阈值是向个性化风险评估迈出的一步,但仍可能需要进一步完善,以考虑种族/民族差异导致的脂肪分布和风险差异。需要更多研究来验证腰围阈值在更广泛人群(包括男性和年轻人)中的适用性。”

知识来源

[1]Stratifying BMI With Waist Circumference Improved Mortality Risk Prediction in Postmenopausal Women[EB/OL].(2025-07-08)[2025-07-09].https://www.medscape.com/viewarticle/stratifying-bmi-waist-circumference-improved-mortality-risk-2025a1000i2m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